闹红火,转九曲,王河湾挎鼓
当前位置:首页 > 京西第一府 > 旅游常识
  发布时间:2017-03-31   信息来源:政府办
   


  正月十五前后,应该是宣化最快乐的日子,这几天里,宣化居民不仅可以到城墙上等高远眺,还可以锣鼓喧天、灯火通明的闹红火。而闹红火中最红火的要数“黄河九曲灯”灯阵和胯鼓表演了。

   黄河九曲灯阵是民间传统的社火形式,相传起源于军事、运用于祭祀,后来逐渐发展为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黄河九曲灯阵在宣化自古相传,年年都要举行,当地人称之为“灯游会”或“九曲阵”。康熙五十年《宣化县志·风俗志》记载:“上元节日,村庄城市多立竹木设黄河九曲灯,男女中夜穿之,名为游百病”。
   灯阵其实是人们禳灾驱疫、祈求幸福平安的一种形式,包含了对火崇拜的意思。这或许是受蒙古文化影响所致,蒙古人崇拜火,认为火具有使一切东西纯洁、常存的能力。宣化作为民族交流融合的“绳结区域”,盛行于明清的“游百病”风俗可能正是蒙汉文化融合的结果。
   宣化的黄河九曲等会,最早是在大北街井家巷后街,以后传大批小慢岭存,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三天内,游人不断。
   这是一个浩大的连环灯阵。首先选一处较宽敞的平地,将361根秸秆或向日葵杆等距离栽成一个四方形阵图,并按照一定规则用细绳连接成九个盘环的曲阵。一排栅栏与另一排栅栏之间留出弯弯曲曲的通道,好像一个很大的城廓。大城廓内又分九个小城廓,而小城廓的门径、走向各不相同,好像道教阴阳太极图的变阵,一个大的太极图中包括了九个小太极图。灯阵设有入口和出口两个大门,几个灯阵的出口处各留一个小门。游者从入口进入,沿着布满疑点的弯弯曲曲的路线走下去,可游遍整个等游会场。
   灯阵的每根秸秆上都用木托托起一个灯盏,灯阵正中则由一根俗称老杆的高杆挑起一盏灯叫天灯,再加上三盏门灯,共365盏灯。一盏灯代表一天,365盏则象征着一年。灯盏有瓷烧的,有洋芋一类挖的,也有用荞面捏成的-做法是趁荞面未干,冻在木托上,灯会过后还可以当菜炒着吃。灯瓜瓜内放灯芯和大麻油,外面用各色纸张间配开,夜幕下显的五光十色、万紫千红。如恰遇瑞雪,盏盏灯火,更富有诗情画意。有人不断为灯添油,点燃被风刮灭的灯。后来有了电,这些灯就变成五颜六色的灯泡了。
   转黄河九曲灯通常是在晚上进行的。入夜,主持人一声吆喝:“掌灯!”瞬时,365盏灯同时点亮,转九曲便开始了。
   一般转九曲时,先由秧歌队前面开路,边敲锣打鼓,边扭秧歌。群众尾随其后,浩浩荡荡,弯弯曲曲,缓缓而行。每进一曲阵门,都要唱喜庆秧歌,祈求天地神灵保佑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转九曲的方式五花八门,有单人转的,也有几个人合伙转的。他们沿着灯杆连成的纵横回旋的道路绕来绕去,有的游出去了,有的游出去又绕回来,引起一阵阵欢笑。据说谁能够顺利的转完九曲,一年四季就会健康平安,大吉大利。民间还有“转九曲五谷丰登,抱老杆祛病消灾”、“游了黄河灯,一辈子不肚痛”、“游了黄河灯,全家享太平”的谚语。只是最早出于避害趋利目的的富有宗教色彩的九曲黄河灯会,如今已演变成为一种娱乐性的活动,大多数人并非是求这求那,图的就是个红火热闹。
   转九曲还有一种“偷灯”的特殊习俗,当然这种“偷灯”行为是默许的,甚至带有某种鼓励色彩。鼓励的对象往往是那些年轻的媳妇,守灯人不时高喊:“偷灯养小子哩!”好像故意引诱那些年轻媳妇去偷灯,因为民间传说“偷个绿灯生女子,偷个红灯生儿子”哩。所以在黄河九曲灯阵的流光溢彩、光怪陆离中,还隐匿着女人衣香鬓影里的狂欢。
   在宣化乡间还流传着一种颇为奔放的挎鼓舞蹈艺术表演,实际上是一种挎腰鼓的秧歌。
   宣化挎鼓流行年代久远,盛行于宣化区和宣化县农村,其表演着大多是中,老年男子,其中以王河湾乡的挎鼓最为著名。
   王河湾挎鼓最流行于王河湾村及其近乡村,属于地秧歌的一种,一般以四鼓配一镲一钹的形式进行表演。其鼓点整齐有力,与其他挎鼓在鼓点上有明显不同:起鼓如行云流水,进行鼓稳如磐石,落鼓铿锵有力、干脆利索。流传下来的鼓点有“凤凰三点头”、查灯点、“三起三落点”等,其中“凤凰三点头”最具特色,流传甚远。
   老一辈留下的鼓艺,是王河湾的财富。目前全村至少三分之一的人会打挎鼓,上到70岁的老人,下到十几岁的孩子,大家对挎鼓的喜爱简直达到了痴迷的状态,村民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就是聊挎鼓,打挎鼓,就连女人们也被吸引到挎鼓的队伍里来,目前已经有50多名妇女成为了女鼓手。
   每到农闲时节和重大节日,在城市的街巷间和乡间的原野上,都能看到王河湾挎鼓那红火热闹的场面和打鼓人奔腾跳跃的身影。作为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王河湾挎鼓正红红火火的传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