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上的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京西第一府 > 旅游景区
  发布时间:2017-03-31   信息来源:政府办
   


  宣府镇城,是一座长城上的城市。

   在明代,长城一直是作为这座城市的北京而存在的。
   城市不过是长城的一种延伸或者一种守候。
   连绵的山峦在这里分开了高原与平原,也分开了中原农耕与马背游牧两种不同的文明。于是宣化府这个连接了高原的凛冽和平原的温润的山间通道,命中注定要承载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杂糅和融合所产生的冲突与战火。
   “我居长城而自守”,是历代帝王们对于国土边疆的想法。他们认为我盖了城池,修了长城,我的地盘就算安稳了。可蒙古的可汗门却认为,我的战马能跑到的地方就是我的疆域,那里的人民就是我的子民。所以万里长城从秦始皇那就开始修,一直修到明朝才逐渐完善起来,而这套堪称完美的长城防御体系,主要就是针对蒙古人的。
   葡萄牙人伯来拉在他的《中国报道》一书中说:在中国与鞑靼之间有大山分开,“有一座极其坚固的城墙,它的长度可以让人走一个月,皇帝将大量的士兵安置在城堡中”。
   宣府镇就是这样一个城堡。明朝再不断修筑长城的同时,也不断的在长城沿线修筑方城,即具有军事防御能力的城堡。那时明王朝把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绵亘万里的长城以及沿线城堡划分成了九段,分地守御。每一段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设总兵统辖。九个较大的城堡分别成为九个军事防御区域的指挥中心,他们就是明朝赫赫有名的九个城镇,称“九边”或“九镇”。从东往西依次为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明中叶以后,为了加强首都和帝陵(明十三陵)的防务,又增设了昌镇和真保镇,统称“九边十一镇”。这些边镇随长城一起,在北部山川之间蜿蜒向西,城堡相连、烽火相望、讯息相接、士兵守望相助,成为西北部内外长城间的重要屏障。明代在这九大军事重镇陈兵近百万之众,每个军事重镇实际上就是一个战区,平时由各镇的最高指挥官总兵指挥守卫长城,战时哪里吃紧就调遣军队增援哪里。
   宣府镇为九镇东起第三镇,担负着东起四海冶,西至南洋河长达500多公里的长城防御任务,是连接东南,牵制左右,捍卫京师的重要“一边”。当时的宣府镇已不是单独的几道城墙和孤立的城堡,而是由一些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用途的建筑设施连结城的一套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比如长城城堡、长城城墙、关隘、烟墩等等,这些建筑物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构成了一道城堡相连、烽火相望的严密而灵敏的动态军事防线。
   镇守长城的城堡也也按照等级分为镇城、路城、卫城、关城和堡城。各级指挥官分别居住在这些紧连着长城的城堡内,一旦有紧急军务,便于调遣出动。镇城是长城的最高军政管理机构,驻地就在宣府城内,所以宣府又叫做宣府镇城;路城是长城各镇下属的路一级军事管理机构驻地,各路参将及所辖的一部分军队驻扎守关军队,又作为守卫关口的防御性建筑设施,有的与长城相连,也有的建在关内,距关口数里之遥,像张家口,紫荆关等。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岁月里,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戍堡以及重重叠叠的险关要塞,始终是刀光剑影,烽燧不断的。而作为九个军事重镇之一的宣府镇城,经过明朝一朝的营造,已成为九镇边堡中最为雄伟壮观的一座。
   随着张家口大境门的大开,长城成为了永远的遗迹。登上距离我们最近的青边口长城瞭望,只见外长城仍然依山就势,如苍龙盘旋于群山峻岭,不见首尾。只是离近了看,碎石残垣已不复当年模样。
   而宣府镇,这座依长城而建的城池,也从刀光剑影中逐渐走了出来,并在边塞贸易的祥和氛围中,日益繁华兴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