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谷:宣化最古老的节点
当前位置:首页 > 京西第一府 > 旅游景区
  发布时间:2017-03-31   信息来源:政府办
   


  宣化,古属“上谷”地。

  “上谷郡”,是宣化载入史册最古老最响亮的名字。
   位于桑干河流域,宣涿盆地的这块古老的土地,应该是人类祖先的东方故乡。在它西南60公里处的泥河湾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证明,早在二百多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在它东南40公里处的涿鹿,黄帝和炎帝部落之间曾展开阪泉。涿鹿大战,从而融合发祥了中华文明。
   宣化夏商时属冀州,春秋时为燕国北境。由于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度地带,居沟通南北之要冲,所以宣化历来是汉族和东胡等少数民族聚集地。战国时燕国开国大将秦开率兵击破东胡,拓地千余里,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分为36郡,宣化仍属上谷郡。
   后来宣化的行政建制有过多次变化,宣化也曾先后更改过十几个名字,如战国,秦名“上谷”,汉名“下洛”,魏晋名“燕州,广宁”,隋名“涿郡”,唐名“武州,文德,雄武”,辽名“归化”,金名“宣化,宣德”,元名“宣宁,宣德,顺宁”,明曰“宣府”,清初定名“宣化”。
   然后不管名城如何变换,“上谷”仍然是宣化历史上一个最古老的节点。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自称为上谷人;宣化城里建有“上谷书院”“上谷公所”等机构;明代朱元璋的第19个儿子被封宣化,也叫做谷王,清道光年间,宣化府还在天泰寺街东口建了一座木制单孔布瓦歇山顶的“古上谷郡”牌坊,以昭示宣化历史的源远流长。

   最早使用“宣化”名称的是金代。金大定六年(1166年),金军攻克辽归化州,第二年改名为宣化州。但仅过了一年,宣化一带就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冰雹灾害,为表赈灾安抚之意,朝廷改宣化州为宣德州。“宣化”名称的再次使用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直隶巡抚郭世隆为改革地方税收,上书朝廷,废除宣府镇卫,所,设置宣化府,统领三州八县。于是寓“宣扬朝廷德政,感化黎民百姓”之意的“宣化”,遂沿用至今。
   关于宣化建城的年代多说为唐代。《旧唐书.安禄山传》云:“禄山阴有逆谋,于范阳北筑雄武(宣化)城,外示御寇,内贮兵器,积谷为保守之计,战马万五千匹,牛羊称是。”称宣化是唐代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加强边防为名,招兵买马准备叛乱所建的,当时叫做雄武军城,距今应有1260年了。随后的宣化作为重要的军事和交通枢纽,一直是以后各朝代州,府,县的治所,也逐渐成为古代塞北地区重要的军事,政治,商贸,文化活动中心。宋,辽,金,元时期,宣化一直是辽国和蒙古汗国的王公贵族们往来的地方,城内建有大批王族的行宫和别墅。
   从文献记载看,宣化城的规模从唐至今变化不大。当时的宣化城比现在要小的多,城墙每边边长约500米左右,这与《周礼.考工记》中“天子之城方九里,则知公七里,伯侯五里,子男三里”的规模大致相符。城池的位置大致在钟楼西街,皇城桥北街以东的范围内。最初的宣化城均为土城。
   宣化城得以大规模扩建是在明朝。公园1368年,明朝南京建都,即派兵北伐,元顺帝奇渥太温托从北平出逃经宣德府汇集王公贵族逃亡大同,太原以北。明朝大将汤和率兵来到宣德府,在城里屯兵屯田,使宣德城为一座军城。明洪武四年(1371年),随着明军事机构的改变,在宣府设万全都指挥使司法所,这是一个相当于现在省军区级别的军事机构,下辖15个卫和2个州,卫是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师级单位的机构,仅宣府城内就设有宣府前卫和万全左卫,右卫。众多的机构和驻军使得宣府小城拥挤不堪,很多机构只能设在城外。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的第19个儿子被封为“谷王”来到宣化,开始在原城外西北角建王府。为了维持王府的中心位置,洪武二十七年又把宣府城向西,北扩展为现在规模的大城。随着城池的扩大和发展,开始修和建大量庙宇和官宅,逐渐形成从南门“昌平门”到北门“广灵门”的一条街,进而形成周长1.2万米的雄伟壮观的宣化城池,现在的钟楼一带成为城市的中心点。
   宣化府由于是北京城西的第一座府城,所以人称“京西第一府”。竖立在镇朔楼西侧,由明代都御使罗享信所撰的《宣化新城之记》碑文这样描述:“宣府古幽州属地,秦上谷郡,元宣德府,星野当析木之次,入尾一度,壤土沃衍,四山明秀,洋河经其南,柳川出其北,古今斯为巨镇,恒宿重兵以控御北狄。”
   宣化古城经历了太多的沧桑。“一抓一把历史,一靠一身长城”,是人们对古城的赞誉。虽然如今“古上谷郡”的牌坊已难觅踪迹,但那仍然是屹立不倒的万米城垣,仿佛一条时光隧道,引领我们一点一点地向宣化城的岁月深处漫溯。
   至今在宣化的大街上,还时不时会看到写有“上谷某某”字样的招牌幌子。“上谷”作为宣化最古老的节点,一直漂浮在宣化的空气中,让人于不经意间想到那遥远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