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朝阳楼饭庄——涮羊肉
当前位置:首页 > 京西第一府 > 旅游饭店
  发布时间:2017-11-17   信息来源:政府办
   

    朝阳楼始建于明末,是当时的回民土绅玉氏的产业。最初,朝阳楼就建在了如今的牌楼西街东口,但并不是现在这样的两层楼,名字原叫“玉成园”。后因这座饭庄地势居高,光照充足,更名为“朝阳楼”,更名后流传至今,并有一些历史有趣的故事也随之流传至今。

  

宣化博物馆中朝阳楼的老照片。
    

    据宣化县志记载:明末李自成进京时,路过宣化,扎营于宣府北门外,品尝了由朝阳楼以盛名远扬的宣化白牛奶葡萄做主料的“葡萄宴”,有拔丝葡萄、羊肉炒葡萄、鸡丝炒葡萄和豆腐烩葡萄四个热菜,另有二龙戏珠、玫瑰珠抱牡丹、珍珠托将军、葡萄原珍四冷盘。李自成品尝后喜出望外,即席赋诗一首:举旗征战扫凶顽,饮马洋河未下鞍,今日喜尝葡萄宴,王师不灭誓不还。明清历史公案小说《彭公案》中也记载了“黄三太飞镖惩恶僧,九花娘大闹朝阳楼”的民间传说。朝阳楼再建佳肴供膳慈禧赞
  到了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因玉氏不善经营把产业转手交于跑堂冯亨顺经营。冯氏呈请宣化府衙,被允许仿照宣府城中吕祖庙中戏楼式样,建成前檐装有插飞,屋顶为卷棚式的两层楼房,形似古代乐楼,楼上楼下各五间,面积220平米。楼上设雅间,专供人们宴请嘉宾,举办宴席用。内部设施讲究,环境优雅,把酒倚窗,繁华市景尽收眼底;楼下为普通散席,供百姓就餐和购买食品。
  冯亨顺当家之后,既保留了“朝阳楼”的原名,又另起了“亨顺园”为字号,以示东家易主之意。冯氏又将朝阳楼改为主营涮羊肉兼营清真糕点,冯氏以他涮料的独特秘方,从色、味等方面吸引广大顾客,冯氏熟悉业务、精于经营、善于管理,更重要的是他不因循守旧,大胆移风易俗,率先允许妇女进楼用餐,这样吸引了众多的食客。不少侠客义士、文人墨客也慕名前往,使朝阳楼一时名扬京西,载誉塞外。1900年,为躲避八国联军,清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携众多文武大臣,西逃途经宣化府,滞留于宣化朝阳楼附近的“上古公所”三日,期间一日三餐用膳均由“朝阳楼”供应。慈禧太后对朝阳楼所供之膳赞不绝口,成为朝阳楼历史上一段佳话。之后,朝阳楼又交由刘敬斋经营,之后冯耀宗、陈寿年,洪子和等几次转手,勉强支持到解放。
  解放后,朝阳楼曾是宣化“工农兵饭店”的一个门市部,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朝阳楼”原名,又成为独立核算单位,并恢复了原有传统清真食品,经过改善经营,增加饭菜的种类,生意日渐好转。1995年,由于旧城改造,拓宽马路,将朝阳楼旧楼拆除,建起了现代化的“朝阳购物中心”。几间简单的平房,使得朝阳楼可以继续经营下去,始称为“朝阳楼饭庄”。重振朝阳楼百年老字号再生辉
  1998年,“朝阳购物中心”总经理张卫东上任后,决定重新修建朝阳楼,再现百年老字号的古韵。他和他的团队积极寻找朝阳楼的资料,拜访专家,走访老员工,聘请专业古建筑施工单位,开始“朝阳楼”原貌的恢复工作。1999年9月19日,朝阳楼竣工完成。修复后的朝阳楼,营业面积扩大到1000多平米,既真实地再现了原朝阳楼华贵典雅的明清风格,又展示了浓郁的穆斯林特色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古城宣化一道靓丽的风景,被张家口市政府定位为古城宣化唯一一家民族定点企业。
  为了传承传统风味特色,张卫东总经理还专门将朝阳楼二代传人的亲传弟子请回朝阳楼,恢复了传统的清真菜肴、小吃,增加了门丁、糖麻叶、糖麻饼、它似蜜、糖醋焦溜、烤全羊、烤肉等各种风味的食品,成为宣化及市区、沙城、下花园等地区少数民族品味正宗清真风味、操办婚宴的首选饭庄,朝阳楼再现了最初的风光,揭开了三百年历史上崭新的一页,并展示了一幅更加绚丽多彩的前景。传承老手艺特色佳肴美名扬
  朝阳楼饭庄经过三百年的打磨,形成了自己最具特色的清真餐饮风味,尤其是涮锅享誉京西,朝阳楼的涮肉以选料精、切片薄、调味全、外观美、味道好著称,成为古城清真餐饮文化的一绝。朝阳楼制作的清真酱牛肉色泽酱红、油润光亮,切片后保持完整不散,切面呈豆沙色,肉中的少量牛筋色黄而透明,入口咸淡适中、酥嫩爽口;砂锅羊头汤汁鲜香、色白如奶、口感软烂、鲜美味厚;红烧牛尾鱼色泽金红、见咸鲜醇厚、软烂不噻;扒羊肉条成菜色泽金黄、汁明芡亮、肉软烂而浓香。朝阳楼饭庄几十道清真传统菜肴色、香、味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朝阳楼誉满塞外的又一道靓丽的风景。
  近些年来,朝阳楼饭庄不断从甘肃、宁夏、河南、内蒙、北京等地聘请名厨,引进名吃,并经常派人到外地学习取经,在传承老手艺的同时加以创新,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始终成为引领宣化古城清真餐饮时尚的主流,成为古城百姓和中外游客来宣化就餐的清真首选店。
    店内的装修也很有特色。木制楼梯可以上到二楼包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