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项目带动农家产业脱贫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 宣化要闻
  发布时间:2018-01-11   信息来源:政府办
   

    2017年,我区按照“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的要求,以项目带动为抓手,推行产业、行业、专项、社会“四位一体”的扶贫模式,科学谋划产业项目,确保贫困村、贫困户能就业、快致富。一年来,记者先后深入我区赵川镇、李家堡乡、洋河南镇、塔儿村乡等乡镇村,实地采访扶贫方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贫困户如何在精准脱贫新路上自信前行。

    在赵川镇精科农业生态园,44岁的赵川镇古城村陆美瑶正在大棚里忙着摘菜。自从她前年到精科农业生态园工作后,除了拿到土地流转租金,每月还能领到工资。

    陆美瑶:跟种地比强多啦,你种地收入也不是很高,在这儿每个月1800元钱,而且四季的菜老板还给我们福利待遇,特别地好。        

这正是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启动,赵川镇积极探索“老板带老乡、共同奔小康”的合作方式,扶持镇上的工矿企业转型投入绿色生态农业,利用委托帮扶、土地流转、入企务工、入股分红等形式,形成了“公司+农户”的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土生土长的赵川人李佳良把原万丰矿业公司转型为集高效农业、旅游、休闲、环保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园区,主要以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高科技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为主导。

    目前我们尚处在一期建设中,其中一期工程占地70亩,投资1000万元,计划建设10个冬暖式大棚,1个垂钓池塘,6个农家院,1座恒温库;二期工程占地300亩,投资1500万元,用于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完善相关休闲设施;三期工程占地600亩,投资2500万元,计划打造全省一流的生态农业观光园。

    在洋河南镇赵家堡村的新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建立龙头带动贫困户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切实解决扶贫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呈现出“牛劲十足”的发展势头。2015年李新明以每年每亩300元的价格扭转了村民18亩沙土地,建成了以繁殖小牛和育肥公牛为主导的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村民用政府发放的扶贫资金入股,从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王贵军是赵家堡村地地道道的村民,一直以种植玉米为生,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自从他两年前到新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工作后,除了打工,还能利用空闲时间种种地,除了能拿到分红,收的玉米和秸秆还能卖钱,每月还能领到2500元工资。也正是这短短的两年,让他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村民王贵军我在牛场上班上了有两年多了,在这喂牛。回家还种地,每个月给我开2500块钱,是两不误的活,收入都提高了,这厂子挺好。

经过近两年发展壮大,肉牛养殖已经达到200多头。李新明鼓励村民们种植玉米,并按市场价回收村民的玉米和秸秆,解决了肉牛饲草的问题,既降低了喂养成本,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达到了公司与村民之间变废为宝的良性循环。

    田家坊村面积10平方公里,全村550户,其中贫困户500户。我区积极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农村建车间、加工点等实施就业扶贫。正宏服装厂就在田家坊村建起拖鞋加工厂,自主投资100万元,区政府配套扶贫资金86万元进行扶持,以订单加工模式专产出口的日式拖鞋。 目前,该拖鞋厂日产拖鞋2000双,每年为该村430户贫困户分红,并安置村里50余名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月收入1800元左右。

    贫困户张学周:这是什么工序?牵帮工序。像这样的一天能进行多少双鞋?稍快点也能做六百多双。计件吗?计件。每件给多少钱?一双给一毛钱。一天下来能有五六十块钱。来到这里,守家在地的,又能照顾病人,又能照顾孩子,两边都能照顾到,要是去了外面就照顾不到。

    正宏服装有限公司车间主任孙志鹏:目前经过一年多的工人的培训,咱们现在日产量一天是在2000双左右,数量还在不断的在增长。每年呢,会对村里的贫困户对他们进行一个分红,让他们拿到这部分钱,还有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吸收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他可以一边种地, 一边来干这个活。

    李家堡乡骆驼山脚下的小山村健强庄村,群山环抱,环境宜人,村里一眼长流不息、清冽甘甜的山泉,滋养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这眼泉水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经过对水质的化验,这里的泉水完全具备活水养殖冷水鱼的条件。这个扶贫项目得到了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选地、修渠,建鱼池、不到一年时间鱼塘建成了。村里成立了老庄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于今年5月份向鱼塘里投放了千余尾虹鳟,金鳟、鲟鱼等名贵冷水鱼品种。

    老庄养殖专业合作社经理徐平:泉水养鱼 第一 这个鱼要求的水的质量相当高 它的水温不能超过十八度 第二它要求的干净卫生 它不像咱们这个池塘养鱼吧 它的水必须得肥它的鱼才能养大咱们的水呀可以说是山泉水,就是源头水,水没有污染过 所以它这个养这个鱼是相当好的。

    健强庄村党支部书记杜生祥:通过这个鱼池我们通过合作社 贫困户入股 村委会牵头这样带动我们村五十五户贫困户 七十四口人当年受益 每户人均 每户平均达到五百多块钱的收入。

    塔儿村乡的窑子头村,是典型的贫困村,以往村民只能靠天吃饭,梁树果家的三十亩地一年下来的收入还不到一千块钱。自从依托“企业 +合作社+农户”扶贫模式,被雇佣到企业园区日光温室大棚基地务工,不仅能领到薪金,还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入股企业分股金,成为了“三金农民”。

 贫困户梁树果:以前生活不好,想买点白面还没啥钱买呢,自从来了这,生活也比较好了,还买上了楼房,现在一年收入大概有五六万。

 在打破了传统的以纯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民收入模式,增加农民收入新渠道的同时。企业也以循环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和自然景观为基础的生态农业旅游,每年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直接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娱乐等行业的发展。

    假日绿岛生态旅游有限公司经营副总许丽涛:通过精准扶贫资金的注入,园区里建设了很多大棚,用于种植上,还有养殖上。同时,解决了周边农村农户的再就业问题,通过再就业给农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他们走上脱贫的路线。还有我们也增加了额外收入,给我们景区也带来了收入,对我们景区整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了很大很大提高,达到了一个双赢效果。

    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我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扶贫新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在企业、合作社、农户和市场之间架起桥梁,有效破解了农牧业产业融资难、规模化水平不高、技术落后的短板,构建了企业与贫困户相融互推、同频共振的良性局面。(郭琛 李文龙)